close
橄欖油 芥花油 葵花油
【記者薛桂文/專題報導】

「高單元不飽和油」是目前營養專家認為較營養、安全的用油選擇,但究竟那些油品屬於高單元不飽和油?

根據加拿大POS實驗植物公司的檢測,市面常見的食用油中,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最高,達75%,只是其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,有15%,而且售價高於一般食用油,對必須量入為出的家庭而言,未必是最適合的選擇。

中原大學教授蔡敬民表示,食用油中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次高(達61%)的芥花油,是以傳統菜子油選種、改良而成,飽和脂肪酸比例低,僅7%左右,且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麻油酸(佔21%)、次亞麻油酸(11%)都比橄欖油高,而其產量大、價格較低,是相當好的食用油選擇。

他說,由於既營養又安全,價格相對合理,日本雖不產芥花油,但其市場佔有率卻超過四成,而歐洲四分之一的食用油也是芥花油;相較下,台灣對芥花油較陌生,市佔率不到5%。

蔡敬民推薦的另一種油則是葵花油,但傳統葵花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,比例達71%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僅約16%,但經選種、改良的「高油酸葵花油」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已佔六成之多,也是營養與安全兼具的良好食用油。

至於常見的大豆油,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佔五成以上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則有23%,只要避免高溫油炸,普通煎炒還無妨;花生油、芝麻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很高,雖較不安定,但特殊的風味則是其他油品難取代的。

不過,飽和脂肪酸高的椰子油、棕櫚油、奶油、牛油、豬油等,雖不符營養健康的原則,但安定性高、耐高溫,尤其商業使用的油脂,多須長時間處於高溫下,這類油不僅較安全,烹調出的食物也較酥脆,賣相、口感較佳。

蔡敬民說,由於沒有一種油品絕對完美,所以食品業者競相研發「調和油」,以不同油品配方出既營養、又安全的食用油,提供民眾更多用油的選擇。


食用油 怎麼挑?

現代人重視健康,對於食用油的選擇斤斤計較,但市面上油品五花八門,從早年的大豆油與精製豬油之爭,到近年走紅的橄欖油、葵花油等,消費者常不知如何選起;專家提醒,事實上沒有「最好」的食用油,因為每種油各有優缺點,「營養」與「安全」常無法得兼,應視用途來選油才恰當。

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主任蔡敬民指出,油脂的主要成分有三:飽和脂肪酸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、多元不飽和脂肪酸;目前民眾多半已熟知,不飽和脂肪酸較益健康,以為油脂愈不飽和就愈好,卻忽略了愈不飽和、油品也愈不穩定的特性。

他分析,不飽和脂肪酸有許多不穩定的碳離子,只需80大卡能量,就足以激發其游離狀態,成為「自由基」,導致老化、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發生;所以,不飽和油若經煎、炒、炸等高溫烹調,接觸氧氣或曝曬紫外線,都易產生自由基,變得不安全。

相較下,飽和脂肪酸的碳離子都牢牢結合在一起,不輕易產生自由基,以國人高溫烹調的習慣來說,安全性較不飽和油高;但飽和油的缺點即在,它會轉化成膽固醇,導致血脂過高、引發心血管病變,所以飽和油雖穩定,卻不符營養原則。

既然飽和、不飽和都有缺點,那我們究竟能吃什麼油?蔡敬民說,近十年來,科學界發現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或許是較折衷的選擇,它的穩定性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,又不像飽和脂肪酸易累積膽固醇,甚至可產生較多的「高密度脂蛋白(HDL)」,即好膽固醇,有助清除血管壁上的脂質。

蔡敬民建議,最好的用油方式,應視用途選擇油品,例如,涼拌以不飽和油為佳,且宜添加抗氧化物質,以防不穩定、產生自由基;而煎炸等烹調,溫度高達攝氏175~200度,就應選較安全的飽和油,避免油品裂解,出現自由基;若想用一種油應付所有用途,則可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,兼顧營養與安全。

【民生報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